探沁阳文化古韵,寻黄河非遗足迹
2021-03-02 19:5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在这浩如星海的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最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也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需要我们格外悉心地保护。河南省沁阳市,虽为小城,但在这片土地上却孕育出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为着寻找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目的,我们来到沁阳市文化馆的非遗展厅,与部分华夏文明进行跨越千百年的对话。
沁阳为中国首批“千年古县”,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美誉。夏为覃怀首邑,商属京畿重地,周称野王邑,汉为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明清为怀庆府所在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项。它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可真谓当之无愧。
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非遗展厅伊始并未开放,但是队员怀着对探寻非遗文化的热忱之心,积极与馆内工作人员沟通,最后经馆长同意,我们成功进入非遗展厅。在展厅内我们看到,整个墙面上按照该市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级别,依次展开,内容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怀梆、唢呐、高抬火轿、四大怀药之外,还包括了赵寨蓝砖瓦、常平荆编、怀帮黄酒、纺花车等大家不常见的实物。展厅负责人向我们介绍沁阳市著名的文化遗产:怀梆,河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古怀庆府地区业余怀梆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1953年,当时的沁阳县有32个剧团,沁阳县政府于1955年初成立了县怀梆剧团,1957发展到100多个。演出中怀梆均按古怀庆府方言口语吐字,它的唱腔音乐和念白与怀庆方言口语的音韵与语调有密切的关系。
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沁阳怀邦剧团还会下乡巡演,怀邦技艺的传承从未间断!此外,沁阳市还是全国著名的“唢呐之乡”,现有唢吶乐班三十多家,四百多人,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唢呐)之乡”,而“唢呐艺术”,也于2006年由河南省沁阳市和甘肃省庆阳市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06年,沁阳人乐圣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旋相为宫”难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工作人员的解说和众多文物图文资料让我们享受了一顿丰富的文化盛宴。在离开之际,工作人员还亲切赠与我们两本有关沁阳市非遗文化的书籍,从中我们真的可以感受到沁阳人民为保护非遗文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为其付出的心血。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在黄河流域流传着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在参观了沁阳市非遗展厅后,我们对沁阳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莫大的黄河文化体系中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探沁阳文化古韵,寻黄河非遗足迹,希望此次实践活动能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传承献上微薄之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