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界首市位于颍河之滨、皖豫交界处,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人口80.2万,辖18个乡、镇、街道,颍河横贯城市东西,南洛高速、临界郸一级公路、漯阜铁路、郑合高铁穿境而过,是皖西北重要商埠和门户,也是全国知名的彩陶技艺故里,剪纸艺术之乡、绿色能源基地。
二、历史沿革
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夏商时属豫州,战国归楚,秦代入陈郡。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此划沟为界,始称“界沟驿”;元末红巾军领袖界首人刘福通在家乡首举反元义旗,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抗战时期,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人口剧增,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美誉。
三、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界首位东经115°15'-115°32',北纬30°0'-33°0'。南北长48至58公里,东西宽10至25公里,国土面积667.3平方公里。地处淮北平原西北部。东与太和相邻,东南与阜阳市颍泉区接壤,南与临泉隔泉河相望,西连豫沈丘县,北依豫郸城县。
地形地貌。界首属沉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32.5至38.2米之间,相对高度5.7米,西北稍高于东南,自然坡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平原地表并不平整,可分为北、中部黄泛平原区和南部河间平原区两部分。
水文。界首境内主要有颍河、泉河两大水系。颍河水系控制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7%;泉河水系控制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2%。余为茨谷河水系。颍河源出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由沈丘县刘湾村入境,流经县境中部,东至张庄出境入太和县,东南经阜阳、颍上,至沫河口与淮河成“T”字形相汇。泉河水系地势低洼,北高南低,河沟流向基本上南下入泉河。茨谷河水系的河沟境内有北八丈河、南八丈河、皇姑河、芦草沟、拉牵沟、东蒲沟等。
气候。界首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四季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资源丰富。以候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界于10℃至22℃之间为春、秋季。常年是3月26日入春,持续56天;5月21日入夏,持续113天;9月11日入秋,持续61天;11月11日入冬,持续135天。故春短多风旱,夏长而湿热,秋凉且风爽,冬长而干寒。年平均气温14.7℃。夏季7月日平均气温27.7℃,冬季1月日平均气温0.6℃,年温差27.1℃。年无霜期平均为216天。
四、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截至2017年7月,界首市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除沿沟、河、路、村、滩地生长有各种杂草及水生植物属自然植被外,其余均为人工植被。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山芋为主,林木以暖温带落叶林为主,兼有少量松柏等常绿树,多分布于颍河、泉河沿岸和公路两侧及村庄周围。全市现有林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4.8%,绿化率达到17.5%。
水资源。截至2017年7月,根据界首市及邻区水文、雨量站的降雨、径流资料计算,界首市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619.59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67.62立方米/年,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5.19%,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2.4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375.63立方米/亩,属淮北地区主要缺水县市之一。
五、人口民族
人口。2016年末,界首市户籍人口81.7万人,比2015年增加1.5万人。常住人口59.8万人,比2015年增加0.7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20.03‰(当年出生人口16367人),比2015年上升0.11个千分点;死亡率1.53‰,下降0.6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8.50‰,上升0.78个千分点。
民族。界首市主体民族为汉族。
六、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 2017年是界首工业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时隔20年之后再次进入全省十强行列;2017年也是界首工业转型升级成效突出一年,两新产值增速居全省前列;2017年更是界首新旧动能转化明显的一年,成功举办3次院士活动,“院士经济”已成为界首工业创新发展的代名词。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呈现“三快”“三强”“一好”的发展态势。
界首工业突出,优势明显。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培育出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32个,再生金属、再生塑料、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涌现出安徽华鑫集团、华翼金属、云龙集团、华信药业公司、三宝线业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富硒康、芬格欣口服液、云龙粮食机械、三宝系列纺织品等知名产品享誉全国。
界首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坚定不移地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品质慢城、乐居界首”“双创高地、产业新城”定位,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抓手,以新一轮“四城同创”为目标,大力弘扬“创”精神、传承“闯”文化,用好“界”资源,做好“首”文化,着力打响循环经济全国品牌、工业经济全省品牌、城市建设阜阳品牌,深入推进“六个全市域”工程,加速全市域路相通、水相连、林成网、慢道成景、乡村美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构建城乡一体骨架体系,着力打造“中原水乡、生态福地”,为实现“皖北居先进,全省进一流,重振界首雄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7年,围绕“双千双百”“四区同创”目标,深入开展企业服务,稳步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预计完成工业产值700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省第九、增速全省第四。“两新”产业产值增速均居全省首位。高新区在全省各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排名第八、皖北第一。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达303家。新增挂牌上市企业44家,达88家。实现产值超百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100家。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通过科技部调研考察,并获好评。获批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界首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通过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验收。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3个。获批省重大科技专项6个,获评省科技进步奖3个。发明专利万人拥有量8.46件,居皖北第一。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企业技改投入25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达55家。举办“院士专家界首行”“绿色工业过程国际峰会”等活动,新增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总数达10个。被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十条路径之“成果转化之路”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天能集团、华铂科技分获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新申报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3个、绿色产品1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文本、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文本,已分别上报环保部、工信部。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政策服务为重点,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兑现扶持资金3.5亿元,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1.05亿元。深化银企、银政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担保贷款14.83亿元,提供续贷过桥资金4.54亿元。支持企业品牌质量提升,获批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6个;修订国家标准2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
第三产业。2017年,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百姓生活,新业态全产业加速渗透。一是平台建设加快。格力再生资源全国网络收购、淘绿网手机回收等平台成功入驻。全国无车承运人企业试点电商信息平台上线运营。获评省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业态升级增速。乡村旅游持续升温。陶庙镇获批省优秀旅游乡镇,代桥镇刘寨村获批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田营镇、大黄镇、光武镇获批省千年古镇,光武镇尹城子村获批省千年古村落。新增界首博物馆、琉璃寺2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4家。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物流中心4个、三级站点289个,实现三级物流快递全覆盖。三是民生服务提质。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实现商品零售总额24.5亿元,增长20%。多家综合商超开业运营,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2017年1—11月份重点数据。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增幅第1位;增幅居全省第4位、三类县第3位、皖北第3位、六个县级市第1位;财政收入29.5亿元,增长27.1%,总量居阜阳第4位,增幅第5位,增幅居全省第6位、三类县第5位、皖北第4位、六个县级市第1位;财政支出43.7亿元,增长30.8%,总量居阜阳第5位,增幅第2位;增幅居全省第2位、三类县第2位、皖北第2位、六个县级市第1位;八项支出31.0亿元,增长24.1%;全社会用电量13.5亿度,增长9.9%;工业用电量8.5亿度,增长8.1%;规上工业总产值666.7亿元,增长26.4%;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增长33.4%,总量居阜阳市第7位,增幅第2位,增幅居全省第2位、三类县第2位、皖北第2位、六个县级市第1位;房地产开发投资25.8亿元,增长61.7%,总量居阜阳第8位,增幅第3位;工业投资61.3亿元,增长28.7%,总量居阜阳第2位,增幅第2位;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3亿元,增长22.6%,总量居阜阳第5位,增幅第1位,增幅居全省第1位、三类县第1位、皖北第1位、六个县级市第1位;进出口总额8525万美元,下降22.5%,总量居阜阳第6位,增幅第6位;出口总额7058万美元,下降30.7%,总量居阜阳第6位,增幅第7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0亿元,增长23.8%,增幅居全省第3位,三类县第3位,皖北第2位,六个县级市第1位;贷款余额142.8亿元,增长36.1%,增幅居全省第9位,三类县第8位、皖北第8位、六个县级市第1位;金融存贷比53.1%。
2016年 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市、区) 国家卫计委
2016年 第十二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征集展播活动优秀组织奖 司法部、国家网信办、全国普法办
2016年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年 2014-2016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国家卫计委
2017年 全国“小康用电示范县” 国家能源局
2017年 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 人社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城乡建设。2017年,以规划指导创建,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成功入选全国城市设计试点。以基础提升促进创建,拆违拆旧231万平方米,推进曹田沟、S308、界亳河片区建设,新建道路17条,“白改黑”道路21条,同步推动管线入地,开工安置区2个。以绿化提升助力创建,改造建设广场、公园、游园11个,基本完成森林公园、曹田沟等大型园林景观建设。以精品工程提升创建,获“黄山杯”1个,实现省级优质工程零突破。获评阜阳市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7个、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5个。以“六个全市域”工程为骨架,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启动编制空间规划、总体城市设计。以沙颍河景观示范段建设带动全市域水系治理,新建小水闸10座,扩挖塘坝75处,清淤河沟92条。以S328、S237启动全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在建国省干线4条,总里程83.2公里。以“八个万亩”工程推进全市域森林园林建设,新增造林、绿地2.15万亩。以公园游园为起点打造全市域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慢行绿道10.4公里。以土地复垦推动全市域村庄整治,完成土地整治3000亩。以美丽乡村整市推进PPP项目启动全市域美丽乡村建设,建成15个中心村、7个集镇建成区,全面完成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任务。以乡风文明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四会一约”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启动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三大革命”,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获批省乡风文明培树专项资金直补市(县),获评省文明村镇3个、省文明社区3个、省文明单位6家,王集镇李彬庄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社会保障。2017年,投入资金3.5亿元,推动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有效开展,实施扶贫项目138个,完善扶贫政策19项,组织帮扶干部7781人投入扶贫一线,实施“百企帮百村”助力脱贫攻坚,开展“进村入户抓末端”“我的扶贫•脱贫故事”“进访惠聚”等活动,顺利通过省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民生支出4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90%。新增就业11793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598套,棚户区改造1436套,农村危房改造4395户。解决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在全省率先实行“三保合一”,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8%。发放各类社会福利资金1478万元、救助资金1.46亿元。持续推进“五保老人幸福家园”活动,公办养老院管理水平皖北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