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廉江有一座明朝古城堡,鼎盛时期有如微缩的古都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3 03:59

◎撰文/摄影 戚照

▲五千九百平方米的古城堡只有西墙设置城门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古迹,它们承载着中国建筑几千年风雨沧桑和光辉成就,沉淀着中国人文历史精神和灵魂。始建县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广东省廉江市,至今也保存着许多实实在在的、可以触摸到的历史遗迹,位于廉江市青平镇多别村委会的明朝古城堡“同安堡”就是其中之一,城内曾经民居、书塾、客栈、街道、商铺一一俱全,好像一座微缩版的古都城。广东省文物考古专家认为,“同安堡”是目前广东发现的面积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朝古城堡之一,它对研究廉江的历史文化以及古代沿海一带社会治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第一次见到同安堡,那是2004年3月7日。当时,广东省、湛江市文物考古专家正在在建的渝湛高速青平镇多别村委路段,对附近的汉朝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那时候,刚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唐朝的瓷碗、瓷枕,宋朝的瓷罐,以及东汉的陶罐等,考古专家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多别村委城地村村民前来报告,说该村有一座古城堡,不知道是否有研究价值。笔者立即跟随考古专家前往看过究竟,后来经专家多方研究考证,认定那是明朝嘉靖年间所建。笔者经过深入采访省市有关专家,城地村长老、村干部、原在古城堡居住的村民等,并查阅《廉江县志》《石城县志》《廉江军事志》《廉江人物志》《青平镇志》和《曹氏族谱》等资料,在省内主流媒体上第一次报道了廉江发现明朝古城堡的消息,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内外其他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转载。

十五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青平镇,笔者禁不住再次绕道探访古城堡。古城堡所处的城地村是个竹林青翠,树木环绕,绿意盎然“世外桃源”。经过弯曲的村道,绕过池塘边,古老的城堡就凸现眼前。一眼看去,感觉古城堡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增添了一些岁月的痕迹。古城堡四周高筑的城墙上,爬满了野藤,还长着数棵树木,树干最大的有成人大腿般粗,高墙内,庭院幽幽深深,荆棘丛生,百花盛开,鸟雀争鸣。

▲古城堡四角均建有碉楼

1.古城堡,历经沧桑仍渗透文明

古城堡占地呈正方形,总面积5898平方米,四边城墙高7.45米,长度均为76.8米,厚度为1米左右,用石头、混凝土砌成。城堡四大角分别建有一座雕楼,碉楼底宽上窄,高为10.5米,楼底宽为7.6米。因长时间没人居住和修缮,四角碉楼外墙完好,但室内受损严重,西南墙角部分也已受损。碉楼和城墙布满大小不一的炮眼,炮眼内宽外窄,呈易守难攻之势。村民介绍,该村古时候有联防队,每个碉楼各架有一门大炮,直至解放初期遗失了。

整座城堡只有西墙设置城门,门额上“同安堡”三字依稀可见,村中老人说,随着时代变更,城堡大门对联多次变换。最初的横批为“同安堡”,左联“同心同德”,右联“安土安人”。后改为:“同安堡,同乐共和世界,安居忠厚家风”。上世纪五十年代改为“毛主席万岁,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城门共有五重,其中一重门框由四块大石构成,其它城门是用二十厘米厚的楠木板做的,非常结实。进入大门,是一扇屏风墙,跨过屏风墙大门才能进入古城堡内。村民说,经过岁月摧残,现在城门已被破坏,但他们怀疑门板还埋在城堡里面。根据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冯孟钦研究员的研究,称这种城门设计历史上叫“瓮城”,能加强防御功能。城门顶设有炮眼和排水槽,屏风墙顶有个楼阁,上面可以居住、办公和抵御贼寇的进攻,如果贼寇进入,村民可用箭射和炮轰,火烧城门时可以排水灭火。

▲从碉楼炮眼向外望,城外情况一目了然

2.古城堡,鼎盛时期有如古都城

走进城内,杂乱的草丛间,隐约可见断墙残垣,苍颜斑驳,地面碎瓦红砖,苔藓染绿。老村民介绍,城里曾有房屋近20间,内住10多户人家,城内民居、水井、书塾、客栈、街道、商铺一一俱全,有如一个微缩版的古都城。

拨开树枝杂草爬进城堡深处,勉强可见栏栅围筑着的古井,还有一些石磨、石垫之类的古物。

历史上的“同安堡”,曾经鼎盛一时,为后人烙下了辉煌的印记。曾经在古城堡居住的老村民曹家光回忆说,跨进城门,有一条砖石铺设的主“街道”,正面是大堂,历代的学堂就设在这里。主道两边,分别建有两排房屋,两排房屋之间又有“街道”,还有一条走廊环绕高墙四周,城堡内每座房屋分别有三间主屋一间副屋,设计统一,错落有致。居住在城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很讲纪律,也很讲究卫生秩序,集体观念较强。

老村民曹家光介绍,城内设有“商铺”,供应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城门外,更是一个大“墟市”,隔三差五的总有海鲜、农产品、布匹之类供应,附近村民纷纷到此赶集。

城堡前有一口荷塘,闲时村民常在荷塘边钓鱼,孩子们在荷塘边看牛、斗蟋蟀等,十分写意。

▲古城堡外城墙草木丛生

3.古城堡,抵御贼寇保一方平安

古城堡的历史,是一段保卫家园、抵御贼寇侵犯的历史。

为了加强防御功能,城堡碉楼和城墙设有大小不一方向不一的炮眼,视野猎及每个角度,炮眼内宽外窄,易守难攻。过去的城外,方圆一公里内草坡上不准种植树木,以免遮挡视线。

村里几乎每人都听说过该村的英雄事迹,并为此自豪。明清时代村子组织有联防队,村长指挥,青壮年人轮流守城。每个碉楼各架有一门火炮,射程200米,但散开有半亩地之广。村谱记载,明朝曾有一股贼寇围城抢掠,双方交锋一个晚上,最后贼寇被击退,以后贼寇再也不敢进村来抢东西了。

不仅如此,连附近逃难的村民进入城堡视线区后,贼寇也都不敢追来。贼寇猖獗时,附近村民携老带幼、拉猪牵牛一齐涌进城里,城内的民居便成了客栈,有时屋檐下也住满躲避贼寇的人。

就这样,古城堡成了周边一带闻名的“平安城”。

村中老人说,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还收住过受伤的共产党员。新世纪初,曾有一位外地老人,寻回此地,望着古城含着眼泪说古城曾救了他一命,他与村民分享了当年获救的经过。

▲历经沧桑的古城堡断壁残垣

4.“城中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在古城堡内居住的村子叫城地村,村民姓曹。现在,该村有五十多户人家,两三百人,却有大学生三十多人,军官、医生、公务员、商人等各界人士都有。

据老村民介绍,该村村民最早的祖先叫曹文靖。曹氏族谱》显示:曹文靖,明朝嘉靖年进士,官至广西苍梧兵备道,由徽州(即现在的安徽省)歙县雄村迁居本县松明(即现在的车板),后搬迁至此。

“城中村”历史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自古至今都有不少能人贤士,如曹氏先祖六世曹天能,被朝廷封为武德将军,距今近300年历史,其古墓仍在。现在不少村民还收藏着祖传的明清朝代的金砖、大银、元宝等古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多少人曾在古城堡居住过已无法统计。据村民们介绍,陆陆续续的有人从古城堡搬出,迁居在他乡或附近。据传,附近多别村委的同安山村、箭猪村等村庄的先祖也曾在古城堡居住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民人口增长了,社会治安也好转了,村民大批把新居建到城外去,已成危房的学校也完成了光荣的使命搬到城外。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城内只剩下三五户人家,曹家光便是其中之一,前几年,他家在城堡内的房子才被拆掉。

较迟迁出的曹家伟一家后定居在北海。而最后迁出的曹传强一家迁到了江门,经营了几家酒楼,生意十分红火。但依然十分留恋在古城堡居住的日子,还经常带着家属回来看望乡里及古城堡。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已经物是人非的古城堡,慢慢变成了孩子玩耍和鸟雀栖息的乐园。

▲古城堡外绿树成荫,碧水环绕

5.古城堡,留下太多至今难解之谜

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冯孟钦研究员认为,从城地村名推断,应先有城后有村,南方气候潮湿,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城堡确实少见,这可能与城堡内有村庄有人居住有关。但古城堡的具体修建时间和修建目的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修编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石城县志》记载:“息安堡,距城(廉城)西南100里,明代嘉靖42年(1563)设”。按照《石城县志》的记载,距今已有456年的“息安堡”所处的位置和“同安堡”所处的位置相同,究竟“同安堡”和“息安堡”有何关系?“同安堡”又是谁人所建?为何而建?何时而建?至今依然是个迷!

如此谜团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探知欲,笔者将继续跟踪考证探讨情况并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