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安丘:绿水青山织锦绣
2025-05-21 10:27
发布于:山东省
漫步潍坊安丘,山峦叠翠,碧水绕城。从风筝翩跹的世界风筝公园,到蜿蜒壮观的“安丘天路”;从“安丘农耕”的沃野千里,到获鹿山谷的田园牧歌;从黛色如染的青云山,到静谧壮丽的汶河湿地;白鹭掠过如镜的水面,袅袅炊烟在村落间升腾。四季流转中,诗情画意悄然生长,一幅山水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高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旗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安丘正以全域视野擘画锦绣蓝图,大手笔、大规划,构筑起“城在绿中,水中有城,青山簇拥,碧水环绕”的山水生态园林旅游城市大格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绿色低碳不仅是生态追求,更成为发展新机遇。安丘积极培育食品加工(大健康)产业、智能农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转型、向“新”突破。
今日的安丘,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城市繁荣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这里既有碧水青山的自然神韵,又涌动着产业兴旺的发展活力。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的安丘,正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筋骨,以文化为灵魂,续写着这座千年古邑的现代传奇。
山水为韵 绿染城乡——安丘生态如画景致天成,“诗画田园”入梦来
安丘的生态之美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36座青山连绵起伏,50条河流蜿蜒流淌,130座水库如明珠镶嵌大地;境内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3A级景区5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大汶河生态湿地穿城而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呈现出“半城山水一城绿”的独特风貌。
安丘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建设,精心布局107处公园绿地:15座大型公园,92处口袋公园星罗棋布,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宜居目标。汶河穿城而过,八座桥梁飞架两岸,滨河绿道蜿蜒延伸,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生活常态,安丘也因此被誉为潍坊的“前花园”。
境内青云山与五龙山群峰叠翠,汶河同渠河水系纵横交错。城顶山公冶长书院旁,千年银杏依旧枝繁叶茂;蜿蜒盘旋的“安丘天路”穿行山间,梯田层叠错落,云雾缭绕时,宛如人间仙境。
在生态保护方面,安丘创新推行“文化河长”“法治河长”制度,推动水域环境持续优化。随着污染防治攻坚的深入,全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11%,全年77.6%的优良天数让“安丘蓝”成为常态。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绘就了一幅城景交融的绿色发展新画卷。
文旅成诗 全域皆景——安丘四季如画风光好,“醉美乡野”迎客来
安丘积极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独特的文化旅游、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坚持“全域旅游、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新理念,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五一期间,安丘辉渠镇的获鹿山谷迎来旅游热潮,成为潍坊及周边城市居民短途出游的热门目的地。这个集生态观光、亲子互动和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凭借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休闲项目和淳朴的田园风情,吸引了大量家庭游客和年轻群体。来自青岛的游客张先生表示:“这里环境清幽,项目丰富,全家人都玩得非常尽兴,我们一定会再来。”
获鹿山谷的走红,是安丘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辉渠万亩梯田层层叠翠,石埠子樱桃草莓采摘园果香四溢,官庄马寨·时光里乡村记忆村落强势“出圈”,柘山张家宅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民宿、农事体验项目……安丘以全域旅游为引领,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以“一镇一韵、一村一景”为特色,在齐鲁大地绘就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春日大汶河畔梨花似雪,辉渠梯田桃花灼灼;夏季瓜果飘香,采摘正当时令;金秋丰收盛景,农产品展销热闹非凡;寒冬民俗表演,年味浓郁别具风情。四季轮转,安丘展现出不同的风情画卷,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让每一次造访都成为难忘的美好回忆。
融合创新 产业兴旺——“安丘天路”串山水田园,铺就富民新路径
若到安丘,“安丘天路”是必打卡的风景线。这条全长130公里的旅游公路蜿蜒穿行于鲁中群山之间,串联起郚山、柘山、辉渠等乡镇的秀美风光,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首批全国旅游公路。
“天路”不仅是一条风景线,更是一条富民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串联起4处2A级以上景区、5处省级文保单位和数十个特色村落。这里作为安丘市的农业资源富集区,盛产小米、樱桃、草莓、蜜薯等特色农产品,如今“绿水青山”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眼下正值樱桃上市季节,石埠子镇上株梧村樱桃交易市场热闹非凡。该镇借助旅游公路带动效应,新修6.7公里“赋能大道”,方便出行并打响樱桃原产地品牌。目前,全镇种植大棚樱桃2千亩,露天樱桃1.8万亩,平均亩产2500斤,带动700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超3万元。
“天路”经济催生多个特色产业带:辉渠镇发展特色小米种植3万亩,经济效益超2亿元;郚山镇芋头通过精深加工带动周边22个村种植2千亩,农户亩收益达7000元;柘山镇蜜薯种植3.5万亩,2024年助农增收8500多万元。今年,安丘将重点推进“天路”沿线柘山蜜薯主题公园等10个产业项目,建设65个“客货邮融合”村级站点,开通10条“客货邮”线路,助力更多山货走出大山。
辉渠镇小麦峪村负责人李德兴感慨:“过去交通闭塞,村民靠种桃为生。如今公路通了,村里发展起34家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大幅提高。”这样的蜕变故事,在“天路”沿线比比皆是。
除了自然风光,“天路”沿线的乡村美食也令人流连忘返:小麦峪村的炒山菌、炖土鸡,洞西头村的炒笨鸡、薄荷煎蛋,以及马寨村牛肉包、柘山小笨鸡等地道农家菜,让游客赞不绝口。来自济南的游客鞠先生感叹:“这里既能欣赏田园风光,又能品尝农家美食,让人找回儿时记忆。”
物阜民丰 美味飘香——安丘沃野千里物产丰,“舌尖美味”香四海
好山好水孕育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安丘地处胶东半岛与鲁中平原过渡带,肥沃的火山岩土壤与温润气候,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版图。景芝小炒、芝泮烧肉、凌河“宫廷四大件”等名吃荟萃,安丘大姜、安丘大葱、石埠子草莓、辉渠小米、柘山蜜薯农产品远近闻名……每一方土地都饱含自然的馈赠。
得益于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安丘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蜜桃之乡”“姜蒜之乡”“草莓之乡”“樱桃之乡”“桑蚕之乡”,年出口农产品超46万吨,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县”和“世界的菜篮子”。
“从田间到舌尖,安丘味道走向世界”的背后,是安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极致追求。安丘市聚力打造全国首个全域生态农业示范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安丘农耕”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在全国首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码、生态原产地码“双码”认证体系,通过培育一批生态农场,创建一批农产品品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建设双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凌河街道汇海生态农场,每斤15元的西红柿常常供不应求。农场新媒体运营经理刘青南介绍,他们的西红柿价格贵,主要是采用全程生态种植:先用豆粕发酵底肥,再以羊粪、兔粪、猪粪改良土壤,并通过熊蜂授粉确保自然成熟,最主要是通过了“双码认证”,为农产品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买家便可追溯码源,找到相应的经营主体进行维权或投诉。
目前,安丘已注册农产品品牌商标1543个,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名特优新等农产品119个,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8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3种,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5个,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价值达到216亿元。大姜、大葱、小米、蜜薯、草莓、西红柿等13种“土特产”贴上国际认可的生态溯源标签,30余种生态农产品重现“小时候的老味道”。
通达四方 宜居宜业——安丘路网交织城乡荣,“幸福生活”咫尺间
安丘,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地处于青潍日组团的中心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的叠加区,西距省会济南200公里,东距青岛110公里,如今更以“交通强市”擘画发展蓝图,东出西联、南北贯通,潍日、潍青、济青连接线三条高速环城而过。城乡公交“村村通”,物流网络“户户达”“四好农村路”串联起景区、园区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
在安丘城区,汶河湿地公园绿道蜿蜒,市民晨跑、夜游、赏景,尽享“城市绿肺”;景芝长兴家庭农场内,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科技感与田园风交融;“助老食堂”暖胃更暖心,让老年人吃出“幸福味道”。安丘人以“慢生活”诠释“快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找到安居乐业的平衡点。
安丘,一座被山水拥抱的城市,一片被产业滋养的热土,一方被文化浸润的福地。从“农业大县”到“生态名城”,从“传统耕作”到“智慧田园”,安丘以绿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齐鲁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锦绣画卷。安丘的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生机,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故事。热情好客的安丘人民张开双臂,以最真挚的情谊,诚邀四海宾朋莅临安丘,共赏山水之美,同品人文之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